“互联网+”到底是怎么个意思?聊聊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风口

外汇论坛 (2) 5小时前

“互联网+”到底是怎么个意思?聊聊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风口_https://wap.langutaoci.com_外汇论坛_第1张

“互联网+”这个词,听着就很大气,也一度是各行各业热火朝天的口号。但要是真有人问你,这“互联网+”到底是个啥?估计不少人脑子里会闪过一些模糊的画面:线上商城、APP、大数据…… 但仔细想想,这似乎又不止于此。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能力,去赋能和改造传统行业。简单来说,就是用互联网的逻辑和技术,去重塑一种旧的业态,让它变得更高效、更灵活,甚至焕发新生。

初识“互联网+”:不止是简单的“搬上线”

我刚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企业还在想着怎么把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搬”到网上。比如,一个线下的服装店,开个网店;一个实体书店,弄个电商平台。这当然是“互联网+”的一部分,是线上化的初级阶段。但那时候,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就是做个网站,有个APP,然后就可以等着用户自己找上门了。这种理解,其实有点过于表面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给一家做了几十年的传统五金厂做咨询。他们的厂长,一个特别实在的老头,就跟我说:“我们机器挺好的,工人也熟练,产品质量没得说,为啥放到网上去,没人买?” 后来我们深入了解才发现,他们所谓的“放到网上去”,就是简单地拍了点照片,写了点产品参数,然后就没了。他们没想过,用户在网上购物,看重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品牌故事、用户评价、便捷的物流、以及售后服务。这些,才是互联网能真正带来的附加值。

所以,当时的“互联网+”,如果仅仅是把信息搬到线上,那效果是有限的。真正的“互联网+”,是要去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去更好地理解和触达你的用户,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去优化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整个流程。

“互联网+”的深化:重塑与连接

后来,“互联网+”的概念就越来越深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加上”,而是“融合”,甚至是“重塑”。你会看到,一些行业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比如,出租车行业。以前,你只能在路边拦车,或者打电话给调度中心。有了网约车APP,你可以随时随地叫到车,看到车辆位置,预估到达时间,还能在线支付。这不仅仅是把叫车这个行为搬到了线上,而是整个出行服务的逻辑都变了。它通过互联网,把乘客、司机、车辆,还有支付环节,都高效地连接起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生态。

再比如,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项目,是关于农产品的。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中间环节多,损耗大,而且信息不透明。我们就尝试用“互联网+”的思路,建立了一个平台,让农民可以直接对接消费者。平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场所,它还引入了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农产品的种植地点、生长过程,甚至农民的信息。我们还利用大数据分析,去指导农民如何种植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连接,是深度的,是围绕着价值链进行的。

那些年,我们遇到的“坑”

当然,实践过程中,也踩过不少坑。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烧钱圈用户”的阶段。我们见过很多创业项目,前期投入巨大,用户增长很快,但一停下烧钱,用户就全跑了。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或者说,互联网只是他们获取用户的手段,并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本身。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以为只要是APP,就是“互联网+”。但实际上,很多APP做得非常糟糕,用户体验差,功能鸡肋,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我们曾为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发了一个内部管理APP,想提高生产效率。结果,因为操作复杂,界面丑陋,一线工人根本不愿用,甚至还因为误操作导致了生产线故障。这说明,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融入实际场景,能不能被用户接受和使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数据。很多企业一谈“互联网+”,就想到大数据。但如何收集、清洗、分析和应用数据,是一个非常专业且系统性的工程。很多企业有数据,但不知道怎么用,或者用了错误的数据,反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比如,我们曾帮助一家零售企业分析销售数据,他们发现某个区域的销量很高,就加大投入。但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高销量是因为价格促销,一旦取消促销,销量立刻下滑。这背后,并没有真正体现出用户需求,而只是短期的价格敏感。

“互联网+”的本质:效率与创新

所以,在我看来,“互联网+”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效率”和“创新”上来。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让企业能够更聪明、更高效地运转。这种效率,体现在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优化资源配置等等各个方面。

它也驱动着创新。当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企业就有了更多的能力去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谈的“新零售”,就是“互联网+”在零售行业的深度融合,它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强调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

关于我们,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网站名称(网站地址)上,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些案例和实践。我们相信,未来的商业,一定是数据驱动的,一定是高度互联的,而“互联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适应和改变。

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进化的脉络

其实,“互联网+”这个词,现在大家讨论的可能少了些,但它所代表的趋势,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深入和广泛,甚至已经升级到了“数字经济”的范畴。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这其中的脉络,我理解是这样的:

“互联网+”更侧重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去赋能和改造某个行业,让这个行业“+”上互联网的特性。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它强调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而“数字经济”,则是一个更宏大、更系统化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而是将数字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构建起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数字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核心驱动力,它重塑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甚至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形态。

比如,现在很多智能制造企业,它们不仅仅是“互联网+制造”,而是整个生产流程、供应链、产品服务都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它们本身就成为了数字经济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想着怎么“互联网+”某个行业,可能思路需要再拓展一下。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这个已经形成的数字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数字化的思维和能力,去实现价值的增长和模式的创新。这背后,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战略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