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计股票:从实操经验看门道

货币市场 (3) 8小时前

如何审计股票:从实操经验看门道_https://wap.langutaoci.com_货币市场_第1张

很多人问我“如何审计股票”,其实这个词本身就有那么点儿误导性。真要说“审计”,那更多是会计层面的事儿,查账,看有没有造假。但对咱们投资人来说,拿到手的“审计报告”或者说公司的财务报表,那只是起点。怎么从这些数字里看出真章,看出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得投,这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也是我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觉得真正有用的东西。

一、不只看数字,更要看背后的故事

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埋头啃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一遍遍地看。觉得数字就是一切。但后来发现,很多时候,数字漂亮,公司却可能藏着大坑。比如,某家公司收入增长飞快,利润也不错,但你看它的应收账款,比收入还高,而且账龄越来越长。这说明什么?说明它卖东西出去,钱却收不回来,或者收回来的都是些有问题的票据。这种“数字游戏”,审计报告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但你得自己看得出来。

还有,利润表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固然重要,但你不能孤立地看。要结合行业平均水平,结合公司历史数据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突然毛利率高得离谱,那就要问问为什么。是不是成本控制得太好?还是产品卖得太贵?又或者是,把一些费用,比如研发投入,记到了别的地方?这些细节,都需要你带着点儿怀疑精神去刨根问底。

所以,与其说是“审计股票”,不如说是“解剖股票”。你要把公司从里到外,从公开的财务数字到非公开的经营状况,甚至到它的管理层、企业文化,都给“解剖”一遍。审计报告只是它的骨骼 X 光片,你还得看它的肌肉、血液,甚至它有没有得什么“病”。

二、现金流,看得见的生命线

在我看来,现金流量表才是最能反映公司真实生存状态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利润可以有很多种“做”法,但现金,尤其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它是实实在在进到公司账户里的钱。一家公司即使利润再高,如果经营现金流长期为负,那它很可能就是在“寅吃卯粮”,迟早要出问题。

我记得有次看一个消费品公司的财报,利润看起来还行,但经营现金流却一直在大幅流出。仔细一看,原来是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给经销商压了大量的货,导致应收账款飙升,同时为了保证生产,存货也积压了不少。这种模式,短期内可能推高销售额和利润,但一旦市场风向变了,或者经销商资金链断裂,公司就可能面临巨大的库存积压和坏账风险。最后,这家公司因为现金流断裂,上市没多久就出事了。

所以,在分析一家公司时,我会特别关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个数字,它代表了公司通过主营业务能赚到多少真金白银。如果这个数字持续为正,而且能覆盖公司的投资和融资需求,那这公司大概率是健康的。反之,如果这个数字忽高忽低,或者经常为负,那就得高度警惕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销售渠道的疲软、产品定价的失误,或者原材料成本的失控。

三、资产负债表的“隐藏”风险

资产负债表,听起来很基础,但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很多人只关注资产有多少,负债有多少,觉得负债率高了就有风险。没错,负债率是重要指标,但更重要的是看它的“负债结构”和“资产质量”。

比如,公司有很多“其他应付款”或者“预收账款”,这些科目如果金额巨大且持续存在,那就得留心了。特别是“预收账款”,理论上是客户提前支付的货款,应该能带来现金流。但如果一家公司预收账款金额庞大,但经营现金流却不怎么好,这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它跟客户的合同条款很奇怪,比如客户付了钱,但很长时间才发货;另一种更糟糕的,可能是这些预收账款根本就不“实”,只是一个账面数字。

再者,资产端也不是越“实”越好。比如,“固定资产”里的“在建工程”如果金额很高,但几年都建不完,或者建完后又长期闲置,那就说明公司的投资效率低下,资金被长期占用,而且可能伴随着高额的利息费用。我曾见过一家公司,因为投资了一个巨型项目,结果项目一直无法顺利投产,几年下来,光是利息就拖垮了公司。这种“烂尾工程”般的资产,对公司来说就是个沉重的包袱。

所以,审计股票,不仅要看资产负债表里数字本身,还要结合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把所有科目串联起来看,才能发现那些隐藏的风险。

四、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看谁在“吞噬”利润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两个科目往往是利润表里最容易被“做文章”的地方。一家公司的规模在增长,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跟着增长是正常的,但如果它们的增速远超收入增速,那就得警惕了。

比方说,销售费用里如果“广告宣传费”占比异常高,而且效果不明显,那说明公司可能在用烧钱的方式来推销产品,而且效果堪忧。更有甚者,如果销售费用里有很多“其他”科目,且金额巨大,那背后就可能隐藏着一些不透明的支出,甚至是利益输送。

管理费用也是一样。如果一家公司管理费用增速太快,而且很多是“差旅费”、“招待费”之类,那就得琢磨一下,是不是管理层在“揩油”。当然,我也见过一些因为市场拓展、人员增加而导致管理费用增速较快的公司,关键在于这个支出是否带来了相应的回报。如果这些费用支出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没有明显改善,那就说明公司的管理效率不高,或者说,这些费用花在了“刀把子”之外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一个健康的公司,它的销售和管理支出,应该是为了支撑更长远的增长,而不是短期消耗利润的“黑洞”。所以,在审计股票的时候,我会把这两个费用作为重要的观察点,看它们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是否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效益。

五、“其他”科目和“关联交易”,猫腻多发地

在审计股票的过程中,我最怕看到的就是各种“其他”开头的科目。比如“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其他流动资产”等等。如果这些科目的金额很大,而且解释不清,那就说明公司可能在规避披露信息,或者隐藏着一些难以启齿的交易。

而且,“关联交易”也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如果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关联方,或者很大一部分成本是支付给关联方,这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关联交易很容易被用来输送利益、操纵利润。我曾遇到过一个公司,它的利润表上看起来还不错,但仔细分析其关联交易,发现公司为了虚增利润,将一部分产品以极高的价格卖给自己的子公司,再由子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外部客户。这样一来,母公司的利润就“美化”了,但实际上,整个集团的现金流和利润并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因为这种内部的“腾挪”,隐藏了真实的问题。

所以,在分析财报时,一定要对那些含糊不清的科目,以及涉及关联方的交易,都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对待。如果公司在这些方面披露得越是含糊,越是缺乏细节,那它可能隐藏的问题就越大。

六、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和“非标意见”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要认真看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尤其是报告里的“关键审计事项”(Key Audit Matters,KAMs)部分。这些事项是注册会计师认为最重要、最复杂的审计领域,通常也是公司风险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对于收入确认、商誉减值、关联交易等,注册会计师通常会详细说明他们是如何审计的。如果这些关键审计事项里面提到了一些质疑或者不确定的地方,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更不用说那些“非标意见”,比如“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一旦看到这些,基本上就等于给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敲响了警钟。我见过因为审计报告中的“保留意见”,公司股价连续跌停的例子。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非标意见都意味着公司一定会完蛋,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审计范围受限,但无论如何,它都代表了审计师在尽职调查中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需要投资者倍加小心。

总而言之,如何审计股票,这玩意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你需要把财务报表当成一面镜子,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么擦亮这面镜子,才能看清镜子里面那个真实的公司,而不是被它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