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成本如何计算:实操中的那些事儿

外汇论坛 (4) 12小时前

股权成本如何计算:实操中的那些事儿_https://wap.langutaoci.com_外汇论坛_第1张

一提到股权成本如何计算,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可能就是那几个经典的公式,什么股利增长模型,什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当然,这些模型是基础,理论上讲得通,但真到了实操里,尤其是面对国内那些千变万化的公司,光靠公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我接触过的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刚开始的时候,都觉得这东西理论很严谨,但一落地就感觉有点“水土不服”。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我们这边,股权成本如何计算,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处理。

模型背后的逻辑和现实差距

我们先说说最常听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公式是股权成本 = 无风险利率 + 贝塔 (市场风险溢价)。听起来挺简洁的。无风险利率,一般用国债收益率,这个相对好找。市场风险溢价,就是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减去无风险利率,这部分就有点玄乎了,需要估计。贝塔呢,衡量的是个股相对于市场的波动性,可以从历史数据里算出来。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首先,历史数据能代表未来吗?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经济快速变化、政策影响大的市场,过去跑出来的贝塔,放到现在或者未来,还能有多大参考价值?我见过不少公司,它的贝塔值在某个时期可能很稳定,但一旦遇到行业洗牌或者重大政策调整,这个值可能就“失效”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死守着历史贝塔,计算出来的股权成本,那岂不是南辕北辙?

再者,市场风险溢价的估计,这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活,不是科学。每个分析师、每个机构的估计值都可能不一样,少则几个百分点,多则七八个百分点,这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股权成本。一个点两个点的差异,对于一些高风险项目来说,可能就是能不能做的决定性因素。

股利增长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股利增长模型,比如戈登增长模型,认为股权成本等于每股股利除以每股股价,再加上股利增长率。这个模型看着更直观,尤其适合那些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并且有持续派息政策的公司。

然而,在国内,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公司,特别是成长型的科技公司或者新兴产业的公司,它们可能账面利润不错,但却选择不派发股利,或者派发的股利非常不稳定,甚至是零。它们更倾向于将利润留在公司内部,用于再投资,以追求更快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股利增长模型就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你没股利,怎么算?即使有股利,如果增长率忽高忽低,怎么估计?

我记得有个项目,评估一家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它上市初期根本不分红。我们尝试用一些可比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来推导,结果发现差异太大,而且这些可比公司的股利政策也未必适合我们正在评估的公司。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实际操作中的调整和补充

基于上述的种种困难,我们不能死守着一个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一种综合判断和调整。对于CAPM,我们会关注贝塔值的选择。与其完全依赖历史数据,不如结合行业平均贝塔,以及我们对公司未来经营风险的判断来做调整。比如,如果一家公司正处于转型期,或者面临较大的经营不确定性,即使它的历史贝塔不高,我们也会适当地调高它的风险溢价。我接触过一些公司,它们自己也会提供一个“内部贝塔”的估计,我们会参考,但不会完全照搬,总要打个问号。

对于股利增长模型,如果公司不分红,我们就得想办法。一种方法是参照同行业、同类型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和增长率。但正如前面说的,这个“可比性”需要非常谨慎地评估。另一种思路是,如果公司有稳定的盈利增长,但选择不派发股利,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将股利再投资了。这时,就需要用更复杂的模型,比如多阶段增长模型,去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再投资回报率。

我个人更倾向于,在选择模型之前,先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发展阶段、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以及管理层的战略意图。这些“软信息”往往比冰冷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行业经验与“经验性”调整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股权成本如何计算,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从业者的经验和对市场的理解。比如,我们会观察一些成熟市场,在类似发展阶段、类似风险特征的公司的股权成本大概在什么范围。然后,结合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比如政治风险、汇率风险、行业政策变化的可能性等等,去做一个“溢价”或者“折价”的调整。这不是什么“秘籍”,而是长期实践积累出来的直觉。

我还记得有一次,给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做估值,它所在的行业正经历产能过剩的调整期,虽然公司本身管理得还不错,但整个行业的风险溢价就得提高。我们计算出来的CAPM股权成本,比行业平均要高出一个百分点。这个调整,不是某个公式能直接给出来的,更多是基于对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的判断。

还有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很多中国公司,特别是上市时间不长的,它们的股权结构可能比较复杂,或者存在一些非经营性的负债。这些都会对股权成本的计算产生影响,需要我们在计算前把这些因素都梳理清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先调整公司的财务报表。

实操中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计算的不是单一的股权成本,而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WACC是将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按照它们在公司资本结构中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到的。所以,准确计算股权成本,是WACC计算的前提。

在算WACC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股权成本的计算,还要准确计算债务成本。债务成本相对容易,主要是看公司的实际融资利率,包括银行贷款、债券等。但这里的学问也不小,比如,公司是否存在一些隐性负债,或者它的长期借款利率是否已经被市场利率的变动所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甄别。

当我们把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都算出来,再根据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或者现有的资本结构)去加权。而这个“目标资本结构”本身,也需要我们在分析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融资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所以,你看,股权成本如何计算,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步骤,而是整个公司估值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多方面的信息和判断来支撑。

结论:理性与经验的结合

总而言之,股权成本如何计算,虽然有成熟的理论模型作为基础,但在中国这样动态变化的市场,光靠套公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审慎选择和调整模型,同时也要结合行业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判断,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和可靠的股权成本。这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纯粹的“科学”,需要的是理性分析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