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哪个方向好?”这个问题,说实话,在咱们这个圈子里,几乎是每个新入局的、或者想要转型升级的,心里都绕不过的坎儿。尤其是当手里的牌(资源、能力、资金)就那么点儿,总得琢磨着,这有限的力量往哪儿使,才能激起最大的涟漪。但“好”这个字,又实在太模糊了,它太依赖具体场景、具体目标,也太看个人的判断了。
很多人一上来就钻牛角尖,盯着那些眼下最热门、声量最大的方向,想着“大家都往那儿挤,肯定没错”。殊不知,很多时候,热门只是被放大镜照出来的局部,背后往往是巨头林立,小兵进去,跟搅浑水似的,最后自己被搅散了。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热情满满,结果被现实拍得稀碎,钱、时间和精力,都打了水漂。所以,上来就问“哪个方向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问“我该怎么看”的问题。
在我看来,最首要的一步,不是去外面找“好方向”,而是往内看,把自己的“底牌”摸清楚。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对自己的认知,是带着滤镜的,总觉得自己比实际情况要强点,或者手里握着的资源比别人想象的要多点。其实,摸底牌,得是那种冷冰冰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自我审视。
得问自己,我这边的核心优势在哪儿?是技术?是渠道?是人脉?还是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厚理解?我常跟团队说,别老想着去跟人打“全科”,那太累,也容易把自己打散。找准一两个让你能站住脚跟的“尖”,哪怕它现在看着不起眼,只要能持续打磨,迟早能形成壁垒。
举个我前几年遇到的例子,有个做本地生活服务的团队,技术也一般,运营能力也还在摸索,但他们在当地一个老社区里,跟一群退休的阿姨们关系特别好。一开始,他们想做个APP,结果用户转化率低得可怜。后来,他们把重心放在了“线下服务”上,围绕这群阿姨,搞起了送菜、代购、甚至社区活动组织。用户虽然不多,但黏性极高,复购率也惊人。这背后,就是抓住了“人”这个最核心的资源,并且以一种非常本地化、人性化的方式去介入哪个方向好的体现。
摸清了自己,接下来就是看外部了。外部环境,我习惯用“势”和“位”来理解。所谓“势”,就是行业的整体走向、大趋势,它是不是在往上走,还是在走下坡路,或者是在某个拐点上。而“位”,则是你在这个大趋势里的具体位置。你可能在一个上升通道里,但你站的位置不对,也容易被甩出去。
判断“势”,得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只看当下。比如,前几年大家都在说“内容变现”,但光是做点视频、写点文章,很难挣到钱,除非你找到了那种用户愿意付费的“深度内容”或者“稀缺信息”。而现在,大家又开始聊“AI赋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下一个风口。但怎么“赋能”?赋能到哪个环节?赋能给谁?这些细分的问题,才是决定你能不能抓住“势”的关键。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当时想在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里做“知识付费”。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用户需求,但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做出来,准备推广的时候,发现行业里已经冒出来好几个做得风生水起的同类产品,而且他们的“势”已经起来了,用户已经被他们教育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去,就像是踩着别人的尾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位”。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即便方向对了,如果切入的时机不对,或者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位”,也可能颗粒无收。
基于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判断,很多人会问,那具体该怎么“切”进去?我个人的经验是,往往“小切口,大纵深”的策略更有效。意思就是,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做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平台,或者做一个包打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找一个特别小的、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特别小的用户群体,把他们的事情做得比谁都细致,比谁都到位。
就好比,你想在电商领域分一杯羹。你总不能直接去做一个跟淘宝、京东一样的大平台。但是,你可以专门去做一个针对“户外爱好者”的、精选“高品质露营装备”的垂直电商。你在这个小领域里,把选品、供应链、服务都做到极致,积累起口碑和用户。一旦在这个小切口里站稳了脚跟,有了品牌和用户基础,再考虑如何“纵深”,比如拓展到户外相关的服务,或者跟户外社群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生态。
这不仅仅是选方向,更是选“怎么去做好”的方式。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公司就专注于做“宠物健康管理”,听起来有点窄。但他们不只是卖狗粮猫粮,而是围绕宠物的一生,提供从疾病预防、饮食指导、行为训练到老年护理的全套解决方案。他们甚至跟一些兽医合作,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的服务网络。这种“小切口,大纵深”,让他们在宠物行业这个大池子里,找到了自己清晰的“赛道”,也避免了跟巨头硬碰硬。
很多时候,“介入哪个方向好”的答案,其实藏在你的“流程”和“资源”是否匹配的关键点上。一个好的方向,如果你的团队没有对应的流程去支撑它,或者你手头的资源根本不足以去实现它,那再好的方向,也只是空中楼阁。
比如,你说想做一个“SaaS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这个方向本身没问题,但如果你的团队里,做销售的都是一些不擅长长线服务、只习惯做一次性交易的销售,或者你没有一个稳定、可扩展的技术开发流程,那这个方向就很难走下去。你可能得先想办法,先把“流程”搭起来,或者先把“资源”聚拢起来,再去谈具体的“方向”。
前些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想做“短视频+直播带货”。这个趋势很明显。但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做好。那些有线下实体店、有忠实客户基础的企业,相对来说更容易转化,因为他们本来就有“产品”、“销售”和“客户信任”这些资源。而一些纯线上、没有线下触点的公司,想凭空变现,就显得更加吃力。这中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和“流程”的匹配度问题。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并且辅以“迭代思维”。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今天一个风口,明天可能就变了。如果你期望一蹴而就,或者在一个方向上看不到短期回报就灰心丧气,那你可能不适合这个行业。
“介入哪个方向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找一个“完美”的答案,不如说是在找一个“当下最适合你,并且有潜力持续发展”的方向。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学习、去调整。就算你一开始选的方向有问题,或者执行过程中出了偏差,没关系,及时复盘,调整策略,再往前走。就像很多成功的产品,都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都是在不断的迭代和优化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几次方向上的调整。最开始,我们想做一个“垂直领域的社区+电商”的模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后来,我们反思了用户的需求,也看了市场上的机会,慢慢地把重心放在了“提供解决方案”上,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这个大方向下,帮助一些传统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方向,而是通过几次尝试,几次失败,才逐渐明确了我们现在的位置。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