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重庆房价,很多人就觉得奇怪,明明那么多房子,怎么还在涨?尤其是一些外地朋友,来重庆看了看,觉得房子多,山多,路窄,怎么就没有“跌”的迹象呢?说实话,这问题我也琢磨过不少年,从最初的觉得不可能,到后来慢慢理解,再到现在的有些看明白了,这中间的过程,说起来话长。今天就顺着这个思路,随便聊聊,看看这个“涨”字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儿。
首先得说地。重庆这地方,地形特殊,确实不少地方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我们看很多核心区域,比如渝中半岛,那地方你想再找出大块的地来开发,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便是在一些相对平坦的区域,比如北碚、沙坪坝郊区,新的土地供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规划、环保、以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的制约。很多地块,虽然看着有,但开发难度、成本,以及最终能建出什么样的产品,都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而且,重庆城市扩张的速度,大家有目共睹。轨道交通一通,很多以前觉得远的地方,一下子就变成了新的居住区。这些区域的开发,确实贡献了不少商品房的供应量。但问题是,人口流入的速度,以及改善型需求的释放,往往能很快地消化掉这部分增量。我接触过一些项目,比如在龙兴、蔡家那些地方,最初拿地成本不算高,但因为是新开发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商业、教育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可即便如此,当第一批住户入住,生活便利性逐步提升后,价格往往就开始出现温和的上涨了。
大家可能会想,重庆这么大,不缺地啊。但你要知道,重庆的地,很多是山。你要平整一块地,建个小区,那成本就上去了。还有些地方,虽然是平地,但因为是旧城改造,涉及到拆迁、安置,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是说拿就能拿,就能立刻开发起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房子多”,并不等于“容易开发的、适合大规模开发的、成本可控的土地多”。这种供给端的结构性问题,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们再聊聊人。重庆的人口流入,这几年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随着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定位的明确,以及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外地人口,包括很多周边省市的年轻人,都往重庆跑。这些人需要住,需要买房,这是最直接的需求。我有个朋友,就在一个做人口分析的机构,他们的数据显示,重庆每年的人口净流入,对住房的需求是相当可观的。
产业是根本。重庆的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制造业、数字经济、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都有不错的表现。这些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不能提供足够多的、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工作来到重庆,他们就需要在这里安家立业,买房自然就成了刚需。我认识一些在西部工作的朋友,最后选择在重庆定居,很多都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发展前景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
还有一点,就是改善型需求的释放。随着经济发展,很多老重庆人,尤其是那些住在老城区的,手上有一定的积蓄,他们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住得更宽敞、更舒适。这种改善型需求,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一些高端改善项目上,价格的韧性就更强。我之前接触过一个观音桥附近的项目,虽然总价不低,但因为地段好、品质高,很多都是改善型客户,销售情况一直很稳定,价格也一直稳中有升。
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其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本身就给楼市注入了信心。政府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都在为房价的上涨提供支撑。大家看,重庆的轨道交通网络,已经相当发达了,而且还在不断延伸。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也间接推高了土地价值和房价。
再者,我们得看政策。虽然整体上国家在强调“房住不炒”,但每个城市的具体政策执行会有差异。重庆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吸引人才、促进人口流入方面,也会有一些相应的政策导向。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或者是一些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这些都会对购房者产生心理预期,进而影响到市场。当然,这不是说鼓励炒房,而是说,城市的积极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价值的肯定。
我在接触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政策时,也能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一些地块的拍卖规则,或者是一些配套政策的倾斜,都是在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当政府愿意在一个区域投入更多的资源,比如教育、医疗、商业配套,那这个区域的房价,长期来看,很难不受到积极影响。
不能不提的,还有金融环境。虽然现在贷款政策比以前收紧了不少,但整体上看,适度的信贷支持,仍然是支撑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力量。房贷利率、首付比例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购买力。当宏观经济向好,市场预期乐观的时候,即便利率有所上浮,很多人也愿意贷款买房,因为他们相信未来的资产增值可以覆盖掉这部分成本。
市场的预期,这个东西很微妙,但又无比重要。如果大家普遍认为未来房价还会涨,那么即使现在价格高,也会有人愿意在高位接盘,因为他们害怕错过。反之,如果大家都觉得房价要跌,那就会出现观望情绪,需求被压制,价格自然就难以上涨。重庆的市场,虽然不像沿海一些城市那样炒作得那么厉害,但这种心理预期,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热门板块,比如江北嘴、化龙桥,它们的涨幅往往受到这种预期心理的影响更大。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有个项目,当时市场传言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结果没过几天,市场上的观望情绪就特别浓厚,成交量明显下降。等政策落地,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厉,市场又会迅速回暖。这种对政策和未来走向的判断,是购房者和开发商都会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或者有积极信号出现时,市场的这种“涨”的预期,就会被放大。
最后,我想回到最根本的供需平衡。我们经常听到“供大于求”,但实际上,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房子多”,并不意味着“满足有效需求的产品多”。比如,很多老旧小区,虽然量大,但因为配套陈旧、户型不佳,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并不大。而一些高品质、有稀缺性地段的项目,虽然单价高,但往往不愁卖。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房屋总数来判断市场。我们得看的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有效供给,指的是那些符合当前市场主流需求的产品,比如交通便利、配套成熟、户型合理、品质有保障的房子。而有效需求,则是在这个价格水平下,有购买能力并且有意愿购买的群体。在重庆,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供应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了。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有一个项目,地段不错,但因为户型设计比较老套,导致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后来,我们根据市场反馈,对户型做了优化,增加了更受年轻人喜欢的南北通透的户型,并且提升了精装修标准,结果销售量和价格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说明,有时候,市场的“涨”,并不是简单地因为总量不足,而是因为“对的产品”供给不足。而当开发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并及时调整,自然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