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不少朋友问,市面上这么多材料,为啥搞电子产品、搞各种智能化设备,最终绕来绕去都要回到为什么用半导体这个问题上。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多时候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
咱们得从最基础的讲起。为什么是半导体,而不是纯粹的金属或者绝缘体?金属导电性好,但控制起来就很难,你要它导,它就哗哗地导,想让它停下来,或者只导一点点,那就费劲了。绝缘体呢,它不导,但你想让它导,它也不干。这中间就卡着一个“半”字,是个非常微妙的区间。
半导体材料,比如硅,它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起眼,但关键在于,它的导电性可以通过一些外部手段(比如掺杂不同的杂质,或者施加电场、光照等)来精确控制。这就好像给了你一个可以精细调节的水龙头,而不是一个要么全开要么全关的阀门。
你想想,我们现在用的所有电子产品,从最简单的收音机到复杂的手机、电脑,再到那些能自动驾驶的汽车,里面有多少地方需要“控制”电流?需要让它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特定强度流动?没有这种可控性,一切的“智能”和“计算”都无从谈起。所以,为什么用半导体,说到底,是电子世界里物理规律逼出来的最优解。
再深入一点,半导体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电子产业的基石,是因为它孕育出了两种最最关键的元器件:晶体管和二极管。其中,晶体管简直就是半导体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晶体管,特别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它就是一个小小的开关。通过控制栅极上的电压,我们可以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通断。这个开关,可以非常小,非常省电,而且可以以极高的频率开关。一台CPU里,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这样的“小开关”,它们通过复杂的组合,就实现了我们看到的各种计算和逻辑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把“0”和“1”这两个逻辑状态,通过这些微小的半导体开关,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你想让它进行加法?就用特定的晶体管组合;你想让它进行判断?也用晶体管组合。这个能力,是金属或绝缘体无法比拟的。
当然,光有“开关”还不够,还得能把它们做得足够小,足够密集,才能支撑起如今电子产品的性能。这里就不得不提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尤其是光刻技术。
记得早些年,我们还在用那种个头不小的分立式晶体管,做一些简单的电路。那时候,一个集成电路(IC)里能集成几百个晶体管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在能在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上百亿的晶体管,而且它们的尺寸已经小到了纳米级别。
这背后,是无数次的研发投入、工艺改进、材料筛选。比如,为了让晶体管的栅极绝缘层做得更薄,更可靠,我们就得研究更优的介质材料,比如高介电常数(high-k)材料,替代传统的二氧化硅。还有,为了把电路画得更精细,就需要更先进的光刻机,用到更短波长的光源,比如深紫外(DUV)甚至极紫外(EUV)。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在有限的空间里,塞进更多的功能”这个核心目标展开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半导体这么牛,那是不是可以做得无限制地“低功耗”?现实是,即使是半导体,在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时候,功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我们做高端服务器芯片,追求的是极致的运算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用了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最精简的电路设计,功耗依然是个大问题。怎么解决?一方面是不断优化设计,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散热。有时候,芯片设计团队会因为散热问题,不得不降低一些性能,或者采用更复杂的散热方案。这都是在权衡为什么用半导体以及如何在半导体上做极致应用时必须面对的成本和技术难题。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非主流”的材料在某些特定领域有所应用,比如碳纳米管、二维材料等,它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硅更有优势,比如导电性更好或者击穿电压更高。但要说大规模替代硅,现在看来还很难。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另一方面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硅的产业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非常成熟了,从材料提纯到晶圆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标准和解决方案。任何一种新材料要想挑战它,都得跨过这道巨大的门槛。
聊到成本,就不得不提半导体产业的生态。从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设计公司,到晶圆代工厂、封装厂,再到最后的终端产品制造商,整个链条非常长,而且相互依赖性极强。
硅这种材料,它的供应相对稳定,而且因为规模化生产,成本已经被压得很低了。想想看,一片300毫米的硅晶圆,上面可以切出成千上万颗芯片。如果用一些非常规的、产量很低的材料,成本会高得离谱,这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即使是那些对成本不那么敏感的航天航空、军事领域,在可能的情况下,也更倾向于使用成熟、可靠的方案。
因此,为什么用半导体,除了其内在的物理属性和功能优势,其背后庞大而成熟的产业生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生态的惯性很大,要改变它,需要时间和巨大的投入。
当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虽然硅在当下依然是主流,但技术总是在进步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半导体材料和新的工作原理,比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SiC、氮化镓GaN),它们在耐高压、耐高温、高频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还有一些更前沿的探索,比如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计算等,它们可能会用到完全不同的原理和材料。但是,在这些新技术真正成熟并实现大规模应用之前,现有的基于硅的半导体技术,依然会是支撑我们社会运转的核心。所以,理解为什么用半导体,就是理解我们这个信息时代最基础的运行逻辑。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