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投”,这俩字儿,放在咱们这行里,见过的人不少,但真能把这事儿掰扯明白的,我觉着,不算太多。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是那种“撒钱”模式,或者以为就是个简单的投放方式,其实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深着呢。
我理解的什么是通投,它更多的是一种投放策略,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指的是把广告预算,不局限于某一个细分人群,或者某个特定的平台、内容类型,而是相对广泛地、批量地投放到一个广告系统能够触达的、潜在的、符合一定基础画像的用户群体中。它不是让你盲目乱投,而是基于你对整个市场的认知,以及你想要达成的营销目标,去做的一种‘广撒网’。但这个‘网’,也不能完全没有限制,总得有个基本盘,比如地域、年龄范围,甚至是某些你明确不想要触达的人群。
想想看,最早的时候,咱们可能就是买报纸、电视广告,那会儿可不就是大范围的“通投”吗?现在虽然技术发展了,有了各种精细化的定向,但“通投”依然有它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一些品牌声量初期建立、或者需要快速占领市场认知的时候。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做得不好的“通投”。比如说,完全不考虑用户画像,一股脑儿地把预算扔进去,结果就是数据难看,钱花出去了,但效果寥寥。这种,我觉得就不能算真正的、有效的“通投”,更像是“乱投”。
驱动人们选择“通投”,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可能是为了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当你的产品或者服务是一个大众化消费品,或者你想让更多人知道你新推出的一个活动时,精准定向可能反而会限制你的触达范围。这时候,“通投”就能帮你快速地把信息扩散出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的用户画像非常模糊,或者你的产品可以满足非常广泛的需求时,过度的精细化定向反而会让你错过潜在的用户。我记得有个客户,做的是那种家庭场景下的实用小家电,最初他们想把广告只投给“会做饭的女性”,结果发现很多男性消费者也对这类产品感兴趣,而且是他们重要的购买群体。后来调整策略,适当放宽了定向,采用了一些更接近“通投”的思路,销售数据反而有了明显提升。
从成本角度看,有时候,过度精细化的定向,比如要设置一大堆的标签,反而会因为受众群体过小,导致单次点击或者展示的成本升高。而“通投”,在某些平台和时期,可能因为覆盖的基数大,平均成本会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平台有大量闲置流量的时候。
这里得强调一下,尽管叫“通投”,但它绝不是让你把钱花在“什么都能投”的地方。一个有效的“通投”,背后一定有基于数据分析和对目标市场判断的基础。你需要知道你的潜在用户大概在哪里,他们可能对什么感兴趣,虽然不去极致地细分,但也不能完全瞎猜。
比如,你不会把一个奢侈品牌的广告,用“通投”的方式去投给所有上网的人,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即使是大众化产品,你可能也会排除掉一些明显不相关的群体,比如未成年人,或者某些特定区域的人群(如果产品销售区域有限的话)。这就像捕鱼,你总得知道大概的鱼群在哪儿,在哪片水域撒网,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把网扔进大海。
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宽泛定向”的设置,或者选择一些平台本身就带有“发现”属性的广告位。关键在于,你在“广”和“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取决于你的产品特性、市场环境以及营销目标。
说到“坑”,那可太多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把“通投”等同于“不设防”。我见过有投放团队,上来就选了“所有设备”、“所有年龄段”、“所有性别”,然后就等着奇迹发生。结果呢?流量肯定是有了,但大部分都是无效流量,转化率低得可怜,成本一上来,项目就得叫停。
另一个误区是,过于依赖平台的“智能优化”或者“全自动”模式,而忽视了人为的主动干预和分析。平台确实有算法,但它只能基于你给它的信息去跑,如果你的基础设置就不对,算法也很难救得回来。我通常会先设定一个相对宽泛的初始定向,然后密切关注数据表现,比如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用户反馈,以及他们的转化成本,然后根据数据反馈,逐步收窄或者调整定向策略,让它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去演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当你在做“通投”时,尤其是以品牌曝光为主要目标时,要注意监控你的广告创意和落地页的质量。因为你的受众范围广了,你必须确保你的信息能够被大部分人理解,并且你的落地页能够吸引那些看到广告并产生了初步兴趣的用户。如果创意不行,或者落地页体验差,即使“通投”的流量再大,也转化不了。
其实,“通投”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状态,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通投”,往往是在探索阶段,然后通过持续的数据分析和优化,逐渐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宽泛”范围。你可以从一个相对宽泛的定向开始,然后重点去分析哪些子人群表现更好,哪些表现不好。比如,你可能会发现,虽然是“通投”,但25-35岁的女性对你产品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群,那接下来的优化就可以往这个方向倾斜,增加对这个群体的投放权重,或者调整创意来更好地触达他们。
此外,善用负向排除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通投”,你也要清楚哪些人群是你绝对不想要触达的,或者哪些内容是你的广告不应该出现的。比如,你的产品是成人用品,你就肯定要把未成年人排除掉。再比如,有些平台有非常细致的内容类别的排除选项,你知道你的品牌调性不适合出现在某些负面新闻或低俗内容旁边,就应该提前设置好。
最后,衡量“通投”的效果,不能只看某个单一指标。如果是以曝光为目的,CPM(千次展示成本)和Reach(触达人数)是关键;如果是以用户增长为目的,CPA(每次转化成本)或者获取新用户的数量和质量就更重要。要结合你的营销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衡量维度,并且要持续地进行A/B测试,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才能让“通投”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