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问“美国股市为什么散户少”,这本身可能就有点误会了。散户肯定有,而且数量不少,但如果和我们A股比,感觉上确实是“少”了很多。这背后的原因,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很多时候还得结合这些年我在交易、分析,以及和各种客户打交道时的体会来聊。
首先得承认,相比中国内地股市,美国股市的散户活跃度、持股比例,或者说在市场总成交额里占的比重,确实看起来没那么显眼。但这个“少”,更多是一种相对和结构上的差异,而不是绝对的消失。我遇到的不少美国客户,尤其是新一代的,玩Robinhood、Webull这些平台,照样很热闹。只不过,他们参与的方式、关注点,以及他们的“背景”可能和国内散户不太一样。
你想想,美国人从小接触的金融教育,虽然不一定都深入,但基本的投资理财观念,比如401k退休计划,本质上就是一种被动、长期、由雇主和机构主导的投资。这种大环境就塑造了一种“投资”和“投机”的分野,也让一部分人习惯于将钱交给更专业的人或者更成熟的工具来打理。
而且,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压倒性地强。 hedge fund、mutual fund、ETF,这些才是市场的主力军。相对而言,散户的声音和影响力就显得不那么突出。就像一个巨大的海洋,里面确实有无数小鱼,但你一眼看到的是鲸鱼和鲨鱼,自然就觉得小鱼“少”了。
我们常说的“门槛”,在美国股市,如果指的是直接开户、买卖股票,其实比国内更低。只要有SSN,有银行账户,通过一些券商APP,几分钟就能搞定。我见过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用手机就能买卖。所以,不是“门槛高”导致散户少,而是散户“不那么热衷”或者“参与方式不同”。
这里的“不那么热衷”,更多是一种“习惯”和“路径依赖”。美国有非常成熟的职业年金(401k、403b)体系,很多人的大部分退休储蓄是通过这个渠道投资的,投资标的通常是经过专业筛选的共同基金或ETF。这部分资金很大,但直接属于“散户”的控制权相对较弱,它是一种被动的、长期配置。你想想,当很大一部分的投资意愿已经通过这些“被动”的渠道被满足了,那么主动冲进股市“炒股”的动力自然就分流了。
而且,美国社会文化里,对“专家”的信任度普遍较高。当你问美国朋友为什么不自己炒股,他们可能会说“我没那时间”、“我不如请个理财顾问”,或者“我买了个指数基金,交给Professionals了”。这种对专业分工的认可,也是散户比例看起来不那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股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投资产品,从股票、债券到各种复杂的衍生品、期权、期货,还有数不尽的ETF。这本身就意味着,即使是同一个“散户”,他的投资选择也可以非常多样化。很多人可能不直接买“股票”,而是通过ETF来配置,比如跟踪标普500的ETF,或者投资于某个特定行业的ETF。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散户参与”,但表现出来的是对“一揽子”资产的配置,而不是单个股票的“盯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成熟、更分散的风险管理方式。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客户跟我说,他根本不关心具体哪只股票,只关心整体市场的表现,他买的都是一些宽基ETF。这和国内很多散户喜欢“抓妖股”、“追热点”的思路,确实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美国股市的市场参与者结构,机构占比极高,这导致了市场波动和交易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对许多没有足够知识、时间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普通人来说,直接参与其中,风险确实不小。这种“风险教育”在无形中也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转而选择更稳健的投资方式。
不过,说到底,也别把美国散户看得太“少”或者太“被动”。这两年,随着一些低佣金、零佣金交易平台的兴起,比如前面提到的Robinhood,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散户力量的崛起。这些新一代的交易者,他们可能更年轻,更熟悉社交媒体,交易风格也更活跃,甚至会讨论“meme stock”。
我曾碰到过一些用这些平台进行高频交易的年轻客户,他们的操作思路和我们传统印象里的“价值投资者”完全不同。他们更多是利用市场的短期波动,或者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来做决策。这说明,即使在美国,散户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影响市场。
所以,与其说美国散户“少”,不如说他们的参与方式、参与的深度、以及在整个市场生态中所处的位置,与国内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文化习惯、产品结构、监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