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控房价?这背后逻辑,听我这个做过多年房产的慢慢道来

金融服务 (4) 14小时前

为什么调控房价?这背后逻辑,听我这个做过多年房产的慢慢道来_https://wap.langutaoci.com_金融服务_第1张

说到“为什么调控房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房子太贵了,老百姓买不起”。这话对,但也太简化了,就像看病只说“人有病”。实际上,调控房价这事儿,水深着呢,背后牵扯的利益、逻辑、甚至历史经验,足以写厚厚一本,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原因”,其实只是调控的“目标”或者“结果”,真正驱动调控的,是更复杂更深层的考虑。

稳定金融,防范风险:这才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一上来就谈民生,没错,民生当然重要,但从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角度看,房价过快上涨和崩盘,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来说,那叫“系统性风险”,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想当年,不少发达国家就吃过这方面的亏,房地产泡沫一吹破,银行坏账堆积如山,经济直接瘫痪十几年。国内也是,我们能看到各种“限购”、“限贷”、“利率调整”,很多都是围绕着“遏制投机”和“控制杠杆”来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大部分钱都压在房子上,一出问题,整个金融链条就可能断裂。所以,那些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的政策,很多时候,是为了防止更大的、不可挽回的危机。就像医生给病人打吊瓶,有时候药水味道不好,但却是救命的。

举个例子,2017年前后,很多城市房价涨得厉害,银行这边也跟着放松了贷款条件,搞得大家贷款买房比以前更容易了。结果呢?一些原本不具备购房能力的人也被撬动了,杠杆一上去,风险也跟着倍增。你想啊,一旦经济出点小波动,这些人还不上贷款,银行的窟窿就大了,然后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所以,后面一系列的“房贷集中度管理”之类的政策,就是要给银行“打个招呼”,让它们别把鸡蛋都放在房地产这个篮子里,也别把杠杆加得太离谱。

从我实际接触的角度看,银行的信贷员,在审批房贷时,背后都有非常明确的指标和风险控制要求。一旦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系数提高,他们就会被要求收紧银根,这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贷款额度和利率,最终都会体现在市场成交上。

抑制资产泡沫,引导资金流向

房价一旦脱离实际的租金回报和居民收入水平,就变成了纯粹的“炒作”和“泡沫”。这种泡沫化的资产,会严重扭曲经济的资源配置。你想,当大家都觉得炒房比实业赚钱更容易、更快的时候,大量本该流向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的资金,就会被虹吸到房地产市场。这对于一个国家要追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来说,是致命的。所以,调控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资金重新流回实体经济,让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解决就业的行业,能够获得发展机会。

我记得前些年,很多地方的开发商,手里揣着钱,但不是去搞研发,而是到处拿地,然后盖房子卖。盖什么房子?多半是高周转、低成本的住宅。这种模式,短期内能拉动GDP,但长期来看,是在消耗土地资源,制造同质化产品,对社会整体的财富增长并没有太大贡献。当政府出手调控,比如限制开发商拿地、提高开发贷利率,或者推出“共有产权房”等模式,就是在变相地告诉市场:别再一条道走到黑了,资金应该去更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经常听到“房住不炒”这个口号,这就是一个很直接的信号,表明政府希望房地产回归其居住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成为一个纯粹的投资品。当投资属性被抑制,价格自然就难再像以前那样疯狂上涨了。

保障居住,兼顾公平

当然,调控房价最直接、最容易被老百姓理解的原因,就是“让大家都能住有所居”。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过高,不仅挤压了年轻人的生活空间,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一个城市如果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体面的住房,那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未来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限购、限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这些政策,都是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我见过一些在核心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的工资水平,可能只够付一个很小的单间或者合租房的租金。如果再让他们背上高额的房贷去买一套房,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不进行干预,让房价继续野蛮生长,那无疑会扼杀掉很多人的希望和奋斗动力。从这个角度说,调控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有贡献的人,能够在这个城市立足。

当然,这其中的平衡也很难把握。比如,有时候限购政策出台,确实让一部分投资者退出了市场,但同时也让一些刚需者也面临了购房困难。我们经常在房产中介行业内讨论,什么样的限购政策最合理,既能打压投机,又不至于“误伤”刚需。这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不断地去微调和尝试。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调控房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金融安全、资源配置、社会公平,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房价的剧烈波动,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过高的房价会加剧社会矛盾,而一旦泡沫破裂,更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从我接触的案例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会非常重视对市场情绪的引导和预期的管理。一个政策出台,不仅要看它在数据上能带来什么影响,还要看它在社会舆论中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大家普遍认为调控是为了“打压”,那市场就容易产生恐慌;如果大家觉得是为了“稳定”,那市场反应就可能更理性一些。

我们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也会非常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比如,某个城市如果出了新的租赁住房政策,或者限制了开发商的融资渠道,我们就会评估这对我们未来的项目开发和销售会有什么影响。这都需要对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房地产政策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

政策执行中的挑战与反思

当然,说了这么多调控的“为什么”,也要承认,实际操作起来,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政策在设计时是好的,但在落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些“假离婚”去买房的现象,就是为了规避限购政策,这说明政策的细节还需要不断完善。

我记得有一次,某个城市的政府为了抑制投资投机,出台了一个很严厉的“限售”政策,规定房子买了之后几年内不许卖。这个政策确实把很多短期投机者挡在了门外,但也导致一些资金周转困难的业主,即使急着用钱,也无法及时出售房产,这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所以,我觉得,调控房价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和“与市场博弈”的过程。它需要政府不断地去观察、去评估、去调整,找到那个最适合当下发展阶段的那个“度”。这个“度”,既要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又要为长远的未来打下基础,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