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催收怎么样?”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出来就意味着你可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一个不太舒服的局面。这玩意儿,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甚至有些时候,连咱们自己人,都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理解。
说到银行催收,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是电话、短信,甚至上门,觉得就是软磨硬泡,或者直接上手段。其实没那么简单。银行的催收,它是个体系,是个流程,背后牵扯到法律、合规,还有一点挺关键的,就是“人”。
早期啊,确实有些操作比较粗犷,现在不行了。银保监会(现在好像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了,名字总是变,但核心监管意思在)管得严,我们自己内部的考核和风险控制也得过硬。所以,你接到的每一个电话,发的每一条短信,背后都有操作规程,有记录,有审批。你想想,一个银行,全国那么多用户,如果催收搞得乌烟瘴气的,那品牌声誉岂不是要崩盘?
而且,催收部门也不是谁都能进的,至少在我们这,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执行”部门,更像是一个“风控”的延伸。我们得懂业务,懂产品,甚至还得懂点心理学。客户为什么逾期?是真的没钱,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是策略性逃避,还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这些都需要去分析,去判断。
银行的催收,不是一刀切的。它有很清晰的阶段划分,不同的阶段,对应的策略和话术,可能都完全不一样。
刚开始逾期,比如一两天,那我们可能就发个提醒短信,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提醒一下还款日过了。语气会比较温和,更多的是帮助性质,“您好,是XXX先生/女士吗?您的XX信用卡/贷款于X月X日到期,请您及时关注。”这种。
如果逾期时间长一点,比如一个月、两个月,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电话的频率会增加,话术也会更直接。我们会强调逾期的后果,比如影响征信,甚至可能会涉及一些法律条文。这时候,我们希望能了解客户的真实还款意愿和能力。我遇到过客户,一开始死活不接电话,后来实在没办法,我们就发了一封正式的催收函,客户一看,上面有律师事务所的章,立马就急了,主动联系我们说要协商。
再往后,逾期更久,涉及的金额更大,那可能就会启动法律程序,或者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催收公司。但这也不是随便就能做的,流程很严格,特别是涉及诉讼,证据链要完整,程序要合法。我们自己内部,也很少会直接“上门”进行粗暴的催收,那属于高风险操作,一旦出了问题,后果很严重。
其实,大部分逾期客户,当我们联系上他们,并且沟通顺畅之后,都会有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临时失业,我们可以协商分期还款;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其他负债压力大,我们可以看看能不能做个债务重组。最怕的就是那种联系不上、或者完全没有还款意愿的。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逾期了好几个月,电话一直打不通,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渠道,都没什么用。后来,我们委托了第三方催收公司,他们通过一些其他方式,联系上了客户的家人。客户的家人后来主动联系我们,表示会督促客户还款,并且解释说客户是因为在外地打工,手机号码换了,一直没来得及更新。这种事,真不是我们想恶意催收,而是信息不对称,客户自己不配合,我们也没办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客户确实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比如生病、或者家庭变故。这个时候,作为银行,我们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减免部分罚息,或者提供一些临时的延期还款方案。但这得客户主动联系我们,把情况说清楚,而不是躲避。
前面也说了,现在对催收的监管非常严格。我们催收人员,也有自己的“雷区”和“底线”。
首先,泄露客户隐私是大忌。客户的逾期信息、联系方式,都属于保密范畴。一旦泄露,那个人,甚至整个部门,都要承担责任。我们绝不会把客户的逾期情况,随意告诉他的亲朋好友,除非是经过授权的担保人,或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其次,恐吓、侮辱、骚扰,这些都是绝对禁止的。任何带有威胁性、侮辱性的言语,都是不被允许的。特别是那种在休息时间、或者节假日频繁打扰,或者用一些不当言辞去刺激客户,这些都是违反规定的,一旦被客户投诉,那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冒充公检法,或者声称要立即冻结资产,这些都是非法行为。银行的催收,最终如果没有效果,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有明确的法律程序,而不是通过恐吓就能实现的。
如果你不小心逾期了,或者预感到自己可能还款困难,我的建议是:
第一,不要逃避。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银行找到你,总比你自己去面对后果要好。及时沟通,把你的困难和实际情况说清楚。
第二,了解自己的权利。你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催收行为必须合法合规。如果你觉得对方的催收方式有问题,可以保留证据,向银行内部投诉,或者向监管部门反映。
第三,积极协商。大部分银行都愿意和客户协商一个可行的还款计划。你想办法,银行也会想办法。最怕的就是你什么都不做,银行也无计可施。
总的来说,银行催收怎么样?它是一个专业、合规、并且有流程的业务。虽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愉快的接触,但背后是为了维护金融秩序和双方的权益。理解它,配合它,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