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外汇储备多少?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今日财经 (3) 10小时前

朝鲜外汇储备多少?这事儿,没那么简单_https://wap.langutaoci.com_今日财经_第1张

“朝鲜外汇储备多少?”—— 这个问题,别说外行了,就是咱们这行里,也经常听到,但说实话,真要给个准数,或者哪怕是个靠谱的估算,都挺费劲。很多人以为这事儿就像查公司财报一样,一目了然,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朝鲜的情况,你得从更复杂的角度去看。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回答

首先,朝鲜本身就是个信息不透明的国家,尤其是涉及经济命脉的外汇储备,那就更是国家机密中的机密了。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是间接的、推测性的,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有特定目的发布的消息。你想想,连它国内的经济运行状况都很难说清楚,更别提具体的储备数字了。

再者,外汇储备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统计口径和构成可能都会有差异。比如,哪些资产算,哪些不算,是按市值还是按成本算?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有很多学问。在朝鲜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这些定义可能就更难以被外界所理解和参照了。

我记得以前有一次,为了评估某个与朝鲜相关的潜在业务风险,我们专门找了一些研究机构和情报分析师了解情况。他们给出的数字,从几亿到几十亿美元不等,而且都是基于各种模型和对朝鲜贸易、援助、汇款等渠道的分析得出的。这种差异,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

从贸易和经济活动推测

没办法直接拿到数据,我们就只能靠“倒推”。朝鲜主要的贸易伙伴是谁?出口什么?进口什么?这些都关系到外汇的流入和流出。我们知道,朝鲜主要的出口商品有矿产(比如煤炭、铁矿石)、纺织品、海产品等,而主要进口的是石油、粮食、机械设备。这些贸易活动的规模,虽然也有官方数字,但实际执行情况、隐藏的交易,都是未知数。

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海外劳务输出。朝鲜在俄罗斯、中国等国家都有大量的劳务人员。他们的工资汇回国内,也是一笔可观的外汇收入。具体有多少劳务人员?他们的平均收入是多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外汇储备的增减。

另外,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虽然名义上不是外汇储备,但其中也可能包含可以直接兑换成硬通货的部分,或者间接影响了国内的支付能力。

制裁的影响与“灰色地带”

大家最清楚的一点,就是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这些制裁,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制朝鲜获得外汇,或者限制它使用外汇。制裁的严厉程度,直接影响到朝鲜能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外汇,以及能使用哪些货币进行交易。这一点,是我们评估朝鲜外汇储备能力时,绕不开的重点。

而制裁之下,很多交易就会转移到“灰色地带”或者“黑色地带”。比如,通过某些第三方国家进行转口贸易,或者利用加密货币进行交易。这些都让追踪外汇流向变得更加困难。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是关于一家欧洲公司试图与朝鲜进行贸易,但最后因为支付环节实在太复杂,而且存在极高的合规风险,最终不得不放弃。这种失败的尝试,侧面反映了外汇操作的艰难。

储备构成与用途:不只是账面数字

即使我们有一个大概的外汇储备数字,它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朝鲜实际的支付能力。外汇储备的构成非常重要。如果大部分是流动性差的资产,或者是一些被冻结的账户,那账面数字就不能完全代表其购买力。

而且,朝鲜外汇储备的用途也是一个关键点。是用于进口关键物资(如能源、粮食),还是用于偿还外债,抑或是用于发展某些敏感项目?不同的用途,对外汇的“需求”和“消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如果国家经济困难,优先保障国内民生,那么这部分外汇可能就会优先用于进口必需品。

专业人士的判断:一种“模糊的精确”

所以,当我们谈论“朝鲜外汇储备多少”时,我们其实是在进行一种“模糊的精确”的判断。不是在找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而是在估算一个大致的范围,以及这个范围内的可能性。我们会关注各种信息来源:比如国际组织的报告、各国对朝制裁的执行情况、朝鲜官方公布的少量经济数据、以及我们自身在与朝鲜打交道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像我们这些常年处理涉朝业务的机构,多少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这个体系里面,除了公开信息,还包括一些我们自己观察到的“信号”。比如,某个特定商品的进口量突然增加或减少,某个时期内朝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某些活动,等等。这些都可能间接印证或否定我们对外汇储备的初步判断。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问一个具体数字,不如说是问朝鲜经济的“抗压能力”和“支付能力”。而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数的课题,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