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什么调金?”这问题,说起来轻巧,但背后涉及的学问,很多刚入行的朋友可能会有点蒙。感觉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操作,大家都在做,但具体原因,或者说,为什么是“调金”而不是别的,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玩玉、也接触过不少相关的行业人士的经验,跟大家掰扯掰扯。
其实,大家口中的“宝玉调金”,更准确地说,是针对一些玉石,特别是翡翠,在加工过程中,利用金或一些其他金属的特性,来达到某种视觉效果,或者说,是为了“扬长避短”。这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实际需求的。你想啊,一块玉,它的颜色、质地、种水,可能都不是完美的。总有些地方,可能颜色略显不足,或者有些许瑕疵。这时候,用金来“衬”一下,让本来可能不够突出或者有缺憾的地方,变得更吸引人,这似乎也是一种“美化”手段。
我记得早期接触到一些玉石商人,他们讲究“相玉”,就是看玉的“气”。一块玉,如果颜色太“淡”,或者说,种水虽好,但色泽不够浓郁,就显得“失了神”。这时候,如果能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将金属镶嵌进去,比如用金做成纹饰,或者直接用金包边,那金的“火”就能把玉的“润”给提出来,让整块玉看起来更有“精气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对玉石本身一种“赋能”。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作假”或者“画蛇添足”。这我也理解。毕竟,天然的东西,纯粹一点,大家可能觉得更“值”。但是,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实验室里的纯粹样本,而是要把它变成能被大众接受、甚至喜爱,并且能产生价值的东西。这时候,怎么“取舍”,怎么“优化”,就成了一门学问。
我们聊到“调金”,很多时候会想到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有些翡翠,它的“皮色”或者说“俏色”,特别吸引人,但内部的肉质或者种水,可能就差那么点意思。这时候,把这块玉切开,挖出一个小槽,把一些细小的金沙或者金箔填进去,再通过打磨抛光,就会形成一种“金丝”的效果,或者说,让本来黯淡的地方,因为有了“金”的点缀,反而显得格外生动。这就是一种“以金衬玉”的思路。
再比如,做成一些比较精致的玉器,尤其是戒面或者挂坠。一块玉,可能它的颜色分布不均,或者有“死筋”,看着总有点不舒服。设计师或者工匠,就会考虑如何通过设计来规避这些不足。用金来勾勒边缘,或者在玉石的某些部位镶嵌细小的金粒,这些都能起到“补拙”的作用。有时候,这种“金”的运用,甚至不是为了遮掩,而是为了提升整体的层次感和设计感。试想一下,一块温润的白玉,如果用黄金做成精致的花纹,岂不是比纯白玉更显华贵?
甚至,在一些老物件上,我也见过这种处理。一块年代久远的玉佩,可能因为岁月侵蚀,表面有些磕碰,或者颜色略显暗淡。为了让它重新焕发光彩,工匠们就会在这些有瑕疵的地方,巧妙地镶嵌上金饰,既修补了玉的残缺,又给老物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其中,当然也有商业考量,让这些“调金”后的玉器,在市场上更容易被接受,卖出更好的价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调金”这件事情的“度”。什么叫“度”?就是分寸。什么时候“调金”是为了“锦上添花”,让玉石更具观赏性和市场价值?什么时候,又会变成“画蛇添足”,反而破坏了玉石本身的天然美,甚至让人觉得“廉价”?这其中的判断,很关键。我见过很多失败的例子,就是因为“金”用得太过了,或者说,跟玉石本身的质感、颜色不搭,反而显得很突兀,一点也不自然。这种情况下,你说它是在“调金”,还是在“毁玉”?
而且,“调金”本身也要看玉石的“底子”。如果一块玉,本身质地就非常细腻、颜色也非常均匀,那种纯粹的天然美,你再去“调金”,可能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反之,如果一块玉,本身就有些“毛病”,但它的“种水”或者“颜色”的某个方面又特别吸引人,这时候,合理的“调金”就能放大它的优点,规避它的缺点。这就好比给一件本来就很好的衣服,加上一条别致的腰带,整体效果会更棒。
当然,从投资或者收藏的角度来看,“调金”与否,也会影响玉石的“纯粹度”。很多收藏家,更看重天然的、未经“加工”的玉石,他们认为“调金”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玉石本身的价值。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要区分清楚,什么样的“调金”是出于工艺上的优化,什么样的又是为了掩盖明显的瑕疵,甚至是欺骗消费者。这其中的界限,有时候真的需要靠经验来把握。
在很多卖玉的店铺里,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的集散地,你经常会看到很多“调金”的玉器,而且价格也不便宜。这背后,其实也有一些“潜规则”。比如说,一块颜色不错的翡翠,如果内部的种水一般,或者有比较明显的石纹,如果直接按原色卖,可能价格上不去。但如果通过“调金”处理,让它看起来更“金碧辉煌”,或者更“有特色”,就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这背后,当然也牵扯到鉴定和评估的问题。
对于我们这些玩家来说,了解“调金”这个工艺,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玉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被“忽悠”。当你看懂了,你就知道,有些时候,你看到的“金”,不一定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它可能是为了衬托玉石,也可能是为了掩盖瑕疵。这需要你去观察,去判断。比如,看看金与玉的结合是否自然,金的工艺是否精细,以及这“调金”是否真的提升了玉石的整体美感。
而且,有时候“调金”也是一种“风格”。就像做菜,有时候你放点葱姜蒜,是为了提味,有时候你放点点缀,是为了好看。玉石的“调金”,也可能是一种风格化的处理,让原本朴实的玉石,增添了一些华丽感和现代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调金”就是不好,关键在于“怎么调”,以及“为什调”。
实际上,玉石与金属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想想那些古代的金缕玉衣,还有各种宫廷玉器上的金饰,都是玉与金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为了美观,也可能蕴含着一些象征意义,比如金的“富贵”,玉的“温润”,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极致的祥瑞和尊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调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
当然,现代的“调金”工艺,可能更多地是在商业和消费领域,但其背后,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工艺的影子。比如说,对金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地镶嵌,也可能涉及到一些传统的雕刻、鏨花等工艺,让金饰本身也成为艺术品。这种跨材质的融合,如果做得好,就能产生出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
所以,当你再看到一块“调金”的玉石时,不妨多想想。它为什么会被这么处理?是工艺的需要,还是为了美化?是匠心的体现,还是商业的考量?这其中的门道,说深也深,说浅也浅。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要有判断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也不一概否定。用你的眼光去审视,用你的知识去判断,才能真正欣赏到玉石的“真味”。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