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股市为什么会涨”,很多人脑子里可能立马就蹦出什么“政策利好”、“经济复苏”、“外资流入”之类的词。当然,这些都是对的,也确实是推动股市上涨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我觉得还是有点浅了。很多时候,市场的涨跌,尤其是这种持续性的上扬,背后牵扯的逻辑要复杂得多,也更贴近于我们实际操作中看到的那些活生生的细节。
谈到股市上涨,情绪是绕不开的。尤其在中国这个市场,情绪的影响力可能比很多成熟市场都要大。你说是什么在点燃这种情绪?有时候是一个看似微小的事件,比如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布了超预期的业绩,或者政府出台了一个小范围的支持性政策。这些信息传导到市场,经过媒体的解读,再通过社交媒体的放大,就能形成一种“大家都看好”的氛围。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阵子,某个板块的股票集体上涨,当时的原因众说纷纭。我们内部也在复盘,发现很多基金经理开始在私下里交流,大家都在说“这个行业有大机会”,于是就开始抱团买入。这种“抱团”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吸引更多眼球,进一步放大乐观情绪。甚至有时候,一些非理性上涨也会出现,大家都怕踏空,所以就跟着买,结果越买越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当然,情绪这东西,就像潮水,涨得快,退得也快。但关键在于,它能给市场提供一个短期或者中期的上涨动能。在很多时候,支撑股市上涨的基本面逻辑还没完全显现,情绪就已经把股价推上去了。这就像是提前透支了未来的乐观预期。
“中国股市为什么会涨”,不能只看指数,更要看里面“哪些东西在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是指数不动,但很多个股在涨,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机会”。市场资金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同的板块、不同的股票之间流动。当某些板块因为估值过低,或者行业基本面出现了实质性改善时,它们就可能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
举个例子,过去几年,科技股和消费股经历了不小的调整,很多公司的估值跌到了历史低位。但随着国内产业升级的推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科技公司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技术壁垒也在不断提高。这时,你就会发现,市场的目光会重新聚焦到它们身上。这种“估值修复”是一个缓慢但必然的过程。当市场意识到这些公司真实的价值,并且它们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之前的悲观预期时,上涨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我记得有个项目,我们当时调研了一个做半导体设备的公司,他们的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但之前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市场给了它一个非常低的估值。我们就觉得,这不合理。后来,国家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加上这家公司自己技术突破,产能也逐步释放,股价就慢慢起来了。这个过程,你能看到,资金在用脚投票,是在用价格重新衡量它的价值。
“中国股市为什么会涨”这个问题,也离不开国家经济战略层面的考量。近年来,“内循环”和“自主可控”的概念被反复强调。这不仅仅是口号,它确实在驱动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为股市提供了一些确定性的上涨逻辑。
当国家明确要大力发展某个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等,就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未来预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在这些领域有深度布局的公司,即使在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时候,也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甚至成为市场的亮点。
我亲身经历过,之前有个客户,投资了一家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上市公司。当时,虽然整个汽车产业链都面临压力,但这家公司的订单却非常饱满,因为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和推广力度很大。他们的产能一直在扩张,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我们当时的数据模型来看,它的估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背后,其实就是国家战略导向下的行业发展红利。
当然,任何股市的上涨,都离不开充裕的流动性。当市场上的钱多了,人们的可投资资产多了,自然会有一部分流向股市。但关键在于,这些钱流向股市是出于什么原因?是避险,还是逐利?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一些低风险的资产收益率下降,比如银行理财、债券。这个时候,股市,特别是那些有确定性增长的公司,就显得尤为有吸引力。当然,这种吸引力也包括了对未来政策的预期。比如,降准降息的消息出来,市场上的钱就多了,银行的贷款成本也降低了,这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的行业,或者说杠杆率较高的公司,是个利好。
不过,光有流动性也不行。如果经济基本面不行,企业盈利能力跟不上,光靠钱堆上去的行情,往往难以持久。我们之前也碰到过几次,市场信心不足,即使有流动性,大家也不敢轻易把钱投进去。所以,我们看“中国股市为什么会涨”,不能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有的时候,市场的上涨,是真实的企业盈利增长在驱动,有的时候,是流动性充裕加上对未来预期的乐观在推动。这两种情况,虽然结果都是上涨,但内在逻辑是不同的。
最后,我觉得“中国股市为什么会涨”,还得回归到我们自身的市场特点。很多时候,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的经验,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比如说,我们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这使得市场的波动性会更大,情绪的影响力也会更明显。另外,政策的导向作用非常强,有时候一个政策的发布,就能改变一个行业的命运。我们作为市场参与者,需要理解并适应这种“中国特色”。
我记得我们团队曾经试图去预测一个市场热点,但事后复盘才发现,真正驱动它上涨的,可能是一些我们内部并没有掌握的、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说是市场参与者们普遍形成的一种默契。这种“共识”的形成,有时候比我们看到的公开数据更有力量。理解中国股市为什么会涨,就是在理解我们这个市场的“人性”和“制度”是如何交织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