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流入哪个洋”这个问题,其实挺多人问,尤其是在一些地理科普的场合,大家总觉得长江这么长、这么有名,它最终汇入大海的那个“大家伙”应该是个挺显眼的存在。有时候,接触一些年轻的同行,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模糊的说法,比如“太平洋某个边缘海”之类的,而产生一些困惑,觉得是不是还有更精确的说法。其实,这事儿掰开了说,一点不复杂。
我之前带团队在长江口做过一些水文监测的项目,那时候每天打交道的就是那些海图、航道图,还有各种水流数据。长江,这条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它蜿蜒东流,流经了无数的山川、城市,承载了太多历史和文化。但从地理学上讲,它的最终使命就是把携带的巨量淡水和泥沙,倾注到广阔的海洋里去。
长江的入海口,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上海附近那个区域。在那里,你会看到江面变得异常宽阔,水流也比上游更加浑浊,这是因为泥沙在这里开始与海水发生作用。而且,江水和海水在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有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咸味。
这么说吧,长江的“终点”,是它与那个更大的水体——海洋——连接的地方。而那个海洋,大家普遍认知和地理划分上,都指向了那个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其实可能是在纠结“入海口”和“大洋”之间的关系。长江的入海口,它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是一个河流与海洋交汇的过渡区域。而它所汇入的那个海洋,才是更为宏观的概念。打个比方,就像你最终去了某个国家,但那个国家本身是更广阔的大陆板块的一部分一样。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少会说“长江流入太平洋的入海口”,那样有点重复。通常,我们会直接说“长江流入太平洋”。这里的“太平洋”指的就是那个整体的、广阔的海洋。
有的时候,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尤其是在研究海洋环流或者水文交换的时候,我们会具体到“长江口水域”、“东海”等更细分的区域。但这些,都只是太平洋边缘的一部分。所以,从宏观的地理划分上来说,长江最终的归宿,就是太平洋。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因为要评估泥沙对某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影响,需要在长江口附近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天气不算特别好,风浪都有点大。站在崇明岛附近,看着浑黄的江水和灰蓝色的海水分野,那种视觉冲击力很强。你能明显感觉到,一股庞大的内陆水系,在这里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所吸纳、稀释。
当时有个老渔民跟我们聊,他说他们那辈人,有时候能从江水里捞上来一些海里的东西,反过来,在海里也能看到一些淡水漂浮物。这说明,江海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入海口区域,它们是持续混合、相互渗透的。这正是长江流入太平洋过程中一个非常生动的写照。
说起长江的入海口,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东海”。东海,是中国近海中与长江紧密相连的一个部分,它在地质学上,是大陆架的一部分。长江的泥沙和淡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东海的表层水文和沉积环境。所以,如果有人说长江流入东海,从区域性的角度看,也不能说完全错了,但它不够完整。
东海本身,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大都市,它的某个区域可能叫“A区”,但整个“A区”仍然是这个大都市的一部分。所以,更准确、更宏观的说法,依然是长江流入太平洋。
我碰到的一个误区是,有些人可能把某个具体的“海”误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大洋。比如,有人可能会问:“长江是不是流入黄海?”或者“流入南海?”。其实,黄海和南海,包括东海,它们都是太平洋的组成部分,是太平洋边缘的边缘海。长江的流量和影响范围,主要是集中在靠近它入海口的区域,也就是以东海为主。
所以,总结一下,当我们讨论长江的宏观地理流向时,它的最终汇入点,就是那个占据地球大部分水域的 太平洋 。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