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房价,总有人问,为什么还在涨?感觉像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但说实话,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都是那些大面上、新闻里天天报道的东西,比如货币政策、GDP增长,甚至是一些很遥远的国际局势。这些当然有影响,但如果想真正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得跳出那些“宏观叙事”,看看更具体的、身边发生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房价高是因为大家都在抢房子,那到底是什么在驱动这种“抢”?最根本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供需。但这个供需,不简单是房子卖出去多少,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说起——土地。
我们都知道,中国土地是国家所有,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你想开发,就得从政府那里拿地。拿地的价格,直接决定了开发商的成本,而这个成本,最终层层传导下来,就体现在了我们看到的售价上。有时候,感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需求,跟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之间,总有一种微妙的博弈,也可能不是博弈,就是一种现实:地价就这么高。
再加上近些年,虽然全国总人口增长放缓,但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还在往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涌入。这些人需要地方,需要安家立业,自然就构成了最直接的市场需求。供给端呢?虽然每年也在建新房,但核心区域、配套成熟的土地越来越少,新房的供应量,尤其是在热门城市,跟这批涌入的人口相比,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我记得前几年有个城市,某个区域因为规划原因,一下子放大了居住功能,结果周边地块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拍地的开发商那是几家争得头破血流,楼面价直接拍到了当时的房价都难以覆盖的水平。你说,这样的地块,建出来的房子,价格能不高吗?这不是大家非要买高价房,而是成本就摆在那儿。
除了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房子在中国,尤其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品角色。这跟很多人的财富积累方式有关,也跟市场普遍的认知有关。
我们亲历过,很多人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可能就为了在最好的地段买一套房。这房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他们抵御通胀、实现财富增值最直观的途径。这种“买房就能赚钱”的心理预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惯性。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几年前在一个二线城市买了套房,当时觉得价格已经不低了。结果几年过去,同小区类似的房子,价格翻了一倍不止。这种例子身边太多了,这就形成了一种“财富效应”——我买了,我赚钱了,我身边的人也买了,也赚钱了,那这个东西肯定还能涨,我得赶紧上车,不然就错过了。
这种非理性的乐观情绪,在市场火爆的时候,会极大地放大需求。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因为他当下急需住,而是觉得“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这种预期的自我实现,有时候比实际的供需关系更能推高价格。
当然,光有需求和预期还不够,能把这些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力,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就是信贷政策。
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房价涨,就是因为银行贷款容易。这话说对了一半。信贷政策的宽松与收紧,确实是影响市场周期的关键变量。当贷款利率低、首付比例低的时候,意味着更多人能用更少的自有资金,撬动更大的购买力。这就像给市场加了杠杆。
我记得有几次,政策上稍微松动一下,比如降低了首付比例,或者放宽了贷款的某些条件,市场反应立竿见影。那些本来因为首付不够而观望的购房者,突然就获得了“上车”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城市,我们看到很多首套房的贷款比例被拉得很高,甚至动用了公积金组合贷,就是为了能够买到那套心仪的房子。
不过,也得看到,信贷政策并非是单向的。也有收紧的时候,比如提高首付比例、增加贷款利率。但往往,市场的惯性或者说对未来预期的“刚性”,会使得这种政策效果的显现存在滞后性,或者在某些核心城市,即使政策收紧,也难以一下子遏制住那股上涨的动力。
当我们讨论“中国房价”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这是个全国性的同步上涨。但实际上,城市之间的分化是非常严重的。
核心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它们的房价上涨逻辑,更多是建立在稀缺的土地资源、顶级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以及高净值人群的支撑之上。这些城市具备的是一种“虹吸效应”,能够吸引全国最优质的资源和人才。
反观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人口流出型城市,它们的房价就可能面临下行压力。我之前接触过一个项目,在某个资源型城市,随着产业的衰退,人口大量外流,房子价格就很难支撑得住。当地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但如果经济基本面不改善,人口不回流,房子要涨,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当我们说“中国房价为什么还在涨”,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为什么在一些核心城市,房价还在涨”。这个“一些”非常关键。而且,这些上涨的城市,往往是那些经济最活跃、产业最发达、人口流入最多的地方。
当然,房价的涨跌,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调控。这些年,政府一直在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限购、限售、限价,还有近两年对开发商的“三道红线”。
“三道红线”出台后,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开发商的资金链开始紧张,一些项目也确实受到了影响。按理说,这应该会对房价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市场自有其韧性。一方面,即使开发商的日子不好过,但他们仍然需要卖房子回笼资金,这时候,一些价格上的让步可能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购买力依然强劲的核心城市,即使是开发商利润空间被压缩,买家对未来预期的信心,依然会支撑着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且,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也会有差异。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比如,一些地区的“认房不认贷”政策,如果稍有调整,哪怕只是解读上的微调,都可能在短期内激起一波购房热情。
所以,中国房价为什么还在涨?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现象的集合。它既有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土地制度的制约,也有根深蒂固的投资属性、财富效应和金融杠杆的助推,更有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区域分化,以及政策调控的博弈和市场韧性。
作为行业内的人,我们一直在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房价“一定”会涨或跌,而要理解它背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当下“还在涨”的解释,那更多是因为核心城市依然存在强烈的居住和投资需求,而供给端和信贷端,又在某些方面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支撑,同时,市场普遍的预期,也让价格具有了一定的粘性。
理解这些,比单纯地关注某个宏观数据,可能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