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上来就问“豆粕什么价格”,这我理解,毕竟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数字。但其实,只盯着数字看,很多时候是“盲人摸象”,摸不到全貌。豆粕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但它在国内饲料行业,尤其猪料和禽料里,是绝对的“顶梁柱”。所以,它的价格波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常说的“豆粕价格”,通常是指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比如港口贸易商的报价,或者饲料厂的采购价。这个价格,看起来是最直观的,但它背后涉及的链条,其实特别长。
首先,得看国际大豆的价格。这基本是“爹”,国内豆粕价格的“妈”。国际大豆价格受美国农业部(USDA)的报告(比如供需平衡表)、南美天气(巴西、阿根廷这两大巨头)、还有全球贸易政策影响特别大。要是美豆、巴西大豆减产了,或者出口受阻,国际价格一涨,国内的进口大豆成本立刻就上来了,豆粕价格自然就跟着水涨船高。
再者,人民币汇率也是个重要因素。进口大豆是按美元结算的,如果人民币贬值,进口成本就增加,这也会推高国内豆粕的价格。我记得有那么一两年,人民币突然贬值挺厉害的时候,虽然国际大豆没怎么涨,但国内豆粕价格反而上去不少。
还有,国内大豆的压榨利润。国内的油厂,他们买大豆是为了压榨出豆油和豆粕。如果豆油卖得好,利润高,油厂就愿意多压榨,这样豆粕的供应量就会增加,对价格有压制作用。反之,如果豆油滞销,油厂压榨动力不足,豆粕供应就相对紧张,价格自然就容易往上走。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宏观和成本层面的因素,还有一些“潜规则”级的因素,也常常能左右豆粕价格的短期波动。
比如,国内的生猪和家禽养殖情况。如果国家出台什么利好政策,或者大家对未来猪肉、禽肉价格预期向好,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就会提高,对饲料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自然就会拉动对豆粕的需求,推高价格。反之,如果行情不好,很多养殖户亏损,减少存栏,那豆粕需求就会萎缩,价格也容易跌。
还有,油厂的开工率和库存。油厂什么时候开工,开多少,库存有多少,这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在市场情绪好的时候,油厂可能会适当控制开工率,减少市场上的豆粕供应,以支撑价格。而当市场普遍看空,或者压榨利润很低的时候,油厂可能会选择停机检修,或者降低开工率,这也会影响当期的豆粕价格。
有时候,一些大型饲料厂或者贸易商的集中采购或抛售行为,也能对市场价格产生短期的剧烈影响。我们作为小散户,或者普通的饲料厂,很难跟他们比资金体量和信息量,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跟着市场的节奏走,或者提前做好风险管理。
大家上网查,经常看到的是港口基差和主力合约的价格。港口基差,简单说就是现货价和期货价之间的差价。这个基差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现货市场的供需关系。如果现货紧张,基差就会走高,甚至出现升水;反之,如果现货充裕,基差就容易贴水。
我以前在一家油厂工作的时候,经常要盯着港口的具体报价。你会发现,不同的港口,价格可能就有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差异。这跟当地的到货量、下游需求、以及油厂自身的销售策略都有关系。北方港口(像鲅鱼圈、秦皇岛)和南方港口(像张家港、日照)的价格,经常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为了消化库存,油厂可能会在某些港口主动报低一点价格,吸引买家。
期货市场就更复杂了,那是多空博弈的战场。期货价格的波动,不仅反映了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期,还包含了大量的资金流、情绪和技术分析的因素。所以,单纯看期货主力合约的价格,也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趋势,具体到自己的采购,还是得看实实在在的港口现货报价。
说实话,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曾经因为只关注“豆粕什么价格”这个问题,吃过亏。当时,某一个阶段,豆粕现货价格一路走低,期货也跟着跌。我以为抄底的时机到了,就集中采购了一批。结果没多久,国际上出了个突发事件,美豆价格突然飙升,国内进口成本也跟着上去,豆粕价格反而又涨了回来。那批低价豆粕,反而成了我的“累赘”。
从那以后,我才慢慢明白,做大宗商品,尤其是像豆粕这样跟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的商品,不能只看眼前的价格,得对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包括天气、政策、汇率、供需、甚至情绪,都有个基本的判断。
如果非要给点建议,就是:
总而言之,问“豆粕什么价格”的时候,你看到的那个数字,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值钱的,是你对这个数字背后逻辑的理解。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